艾滋病可能由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职业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并发症管理、预防传播等方式干预。
1、高危性行为无保护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黏膜破损进入血液。需坚持使用安全套,暴露后72小时内可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米夫定等阻断药物。
2、共用注射器血液直接接触导致病毒传播,常见于吸毒人群。应使用一次性针具,暴露后需立即清洗消毒,并检测HIV抗体。可选用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药物。
3、母婴传播孕期胎盘、分娩产道或哺乳均可传播。感染者妊娠期需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药物,新生儿出生后6周内需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4、职业暴露医护人员被污染针具刺伤后感染概率较高。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伏消毒,并在2小时内开始多替拉韦、拉替拉韦等暴露后预防用药。
避免高危行为是预防关键,感染者应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保持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