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后恶露有血块通常是正常的。恶露是产后子宫蜕膜脱落、血液和坏死组织排出的混合物,血块可能由宫腔内积血凝固形成。若血块量少、无恶臭且伴随恶露量逐渐减少,多属生理现象;若血块过大、持续增多或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则需警惕感染或宫缩不良。
产后1-3天恶露呈鲜红色,含较多血液和小血块,此时子宫收缩较强,血块直径小于3厘米属于正常范围。随着时间推移,恶露颜色逐渐变淡,血块减少,4-10天转为浆液性恶露,血块直径应小于1厘米。10天后恶露变为白色或淡黄色,血块基本消失。哺乳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血块排出,但过度劳累可能增加血块形成。
当血块直径超过5厘米或每日排出量超过月经量最大值时,可能提示宫腔残留或子宫复旧不全。伴随持续性下腹坠痛、恶露异味、体温升高等情况,需考虑胎盘胎膜残留、产褥感染等病理因素。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也可能导致异常血块,此类情况需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产后应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巾。观察恶露颜色、气味和血块变化,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走动有助于恶露排出。如出现大量鲜红色出血、血块突然增多或发热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进食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预防贫血,但需避免人参、当归等活血药材以免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