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手术前需完成常规体格检查、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检测、心肺功能评估及妇科专项检查五项核心项目。
1、常规体格检查:
术前需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评估体重指数。医生会触诊腹部确认肌瘤位置与大小,检查浅表淋巴结状况。全身系统查体有助于发现潜在手术禁忌证,如严重贫血或活动性感染。
2、影像学评估:
盆腔超声是首选检查,可明确肌瘤数量、位置及与子宫内膜关系。核磁共振适用于巨大肌瘤或特殊部位肌瘤,能清晰显示肌瘤与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影像学结果直接影响手术方式选择。
3、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关注血红蛋白水平,贫血患者需提前纠正。凝血功能检查排除出血倾向,肝肾功能评估麻醉代谢能力。传染病筛查包括乙肝、梅毒等,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4、心肺功能评估:
心电图筛查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胸片排除肺部感染。年龄大于45岁或合并慢性病患者需加做心脏超声和肺功能测试。麻醉科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5、妇科专项检查:
宫颈癌筛查需更新至1年内结果,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炎症。宫腔镜检查适用于黏膜下肌瘤,直接观察宫腔形态。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鉴别子宫肉瘤等恶性病变。
术前1周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进行半小时散步等轻度运动增强心肺耐力。手术前夜需禁食8小时,做好脐部清洁。术后恢复期建议补充高铁食物如猪肝、菠菜,配合温和瑜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保持外阴清洁干燥,6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
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量增多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导致的月经异常通常与肌瘤位置、大小及激素水平有关。
1、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或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孕激素受体调节剂或止血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或减少子宫内膜增生来缓解出血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暂时性闭经或更年期样症状。
2、手术治疗:
当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导致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手术方式选择取决于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肌瘤具体情况,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但可能残留小肌瘤,开腹手术视野更清晰但恢复期较长。
3、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该治疗术后可能出现腹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且存在肌瘤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
4、生活方式调整:
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饮食上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缺铁性贫血,同时限制可能刺激肌瘤生长的红肉及高脂食品摄入。
5、中医调理:
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可尝试服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如桂枝茯苓丸,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中医治疗周期较长,需与西医方案配合使用并定期评估疗效。
建议月经期间使用夜用加长卫生巾并定时更换,记录出血量变化以便就医时提供参考。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影响激素分泌。可进行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卫生巾每小时浸透需立即就医,长期月经过多可能导致继发性贫血,需定期检测血常规。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预防经期感染,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建立月经日记记录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