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心房冲动部分不能下传至心室。该疾病可能由心肌缺血、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药物影响、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房室结或希氏束功能受损。患者常伴有胸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后QRS波群脱落。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必要时植入心脏起搏器。
2、传导系统退行:随年龄增长出现的纤维化改变可影响传导系统功能。这类患者通常有渐进性心悸、乏力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见规律性传导中断。轻症可观察,严重者需器械治疗。
3、药物因素: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抑制传导系统。患者用药后出现心率减慢伴头晕,心电图显示固定比例传导阻滞。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可缓解症状。
4、心肌炎症:病毒性心肌炎可导致传导组织水肿坏死。多发生于感染后1-2周,表现为突发传导阻滞伴发热,心肌酶谱升高。急性期需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5、先天异常:儿童期发病需考虑先天性传导系统发育缺陷。常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心电图显示持续性阻滞。根据畸形程度选择药物维持心率或手术矫正。
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保证钾镁等电解质平衡。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出现晕厥或心率持续低于40次/分应立即就医,起搏器植入术后需避免强磁场环境并按时随访程控。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注意定期心电图监测、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用药、警惕晕厥先兆、预防感染诱发因素。
1、定期心电图监测: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二度以上阻滞需缩短至1-3个月。心电图能准确显示PR间期延长、QRS波脱落等情况,帮助判断阻滞程度进展。出现新发头晕或心率低于40次/分时需立即复查。
2、避免剧烈运动:
高度阻滞患者禁止进行篮球、短跑等爆发性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运动后出现眼前发黑需立即停止。三度阻滞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
3、遵医嘱用药:
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需严格遵循剂量,不可自行调整。服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可能加重阻滞的药物时,需每周监测心率变化。安装起搏器患者需避免强磁场环境。
4、警惕晕厥先兆:
突发眼前发黑、耳鸣、冷汗等症状可能是阿斯综合征前兆,需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日常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浴室铺设防滑垫。独居者可佩戴医疗警报手环。
5、预防感染诱发:
病毒性心肌炎是阻滞常见诱因,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出现发热伴心悸时及时就医。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拔牙等有创操作前告知医生心脏病史。链球菌感染后2周内需复查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日常需维持钾镁电解质平衡,多食用香蕉、深绿色蔬菜等富镁食物,限制浓茶咖啡摄入。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可减少夜间心动过缓发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诱发血管迷走反射。建议家属学习心肺复苏技能,随身携带注明病情和用药的医疗卡片。三度阻滞或伴随晕厥史者需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