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常电活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心肌缺血、心肌炎、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
1、遗传因素部分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通常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但心电图可检测到频发室性早搏。建议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加重。
2、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缺血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室性期前收缩。常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可通过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改善心肌供血,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3、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可引起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导致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患者多有发热、乏力等前驱感染症状,心肌酶谱检查异常。治疗需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辅酶Q10胶囊等营养心肌药物,重症需住院监护。
4、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增加心室肌自律性。常见于腹泻、利尿剂过量使用等情况,可通过氯化钾缓释片、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等纠正电解质紊乱。
5、药物影响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拟交感神经药等可通过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诱发室性期前收缩。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心悸、脉搏不齐,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时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抗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限酒。轻度无症状者可不需特殊治疗,但频发或多源性室早需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风险。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心悸加重、晕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心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