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程度判断,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少数反复发作或合并并发症者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结肠炎属于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程较长但进展缓慢。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腹痛、腹泻及黏液便,发作期可能伴随乏力、体重下降。轻度患者黏膜损伤局限在结肠表层,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干预可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制剂,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微生态调节剂改善肠道环境。急性期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低渣饮食减轻肠道负担。
若出现持续便血、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并发症,提示病情较重。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结肠狭窄、中毒性巨结肠或癌变风险增加。这类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必要时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严重病例需考虑结肠部分切除术。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关节炎等肠外表现时,需多学科联合诊疗。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肠镜监测,记录症状变化规律。日常注意腹部保暖,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血便加重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