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中暑、肿瘤、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抗感染治疗、调节免疫、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感染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奥司他韦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抗病毒药物。
2、免疫反应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引发发热。这类发热往往伴有皮疹、关节肿痛等表现。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3、中暑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机制失衡会导致体温升高。中暑引起的发热常伴随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温水擦拭身体,补充淡盐水。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解暑药物。
4、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会分泌致热因子引起长期低热。这种发热往往呈现周期性,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需要明确诊断后进行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环磷酰胺、顺铂注射液等抗肿瘤药物。
5、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新陈代谢导致体温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多汗、易怒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必要时进行放射性碘治疗。
发热期间应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以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稀释的果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进行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如果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自行长期使用退热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热时更需密切观察,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