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发作前2年可能出现部分非特异性征兆,但并非所有癌症均有明确早期表现。癌症的早期征兆主要有体重异常下降、持续性疲劳、长期低热、异常出血、体表肿块等。这些症状可能由慢性炎症、良性肿瘤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确诊。
1、体重异常下降无明显诱因的体重减轻超过5%需警惕。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胰腺癌常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肺癌等消耗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代谢异常。建议记录每月体重变化,排除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后,应进行胃肠镜或肿瘤标志物筛查。
2、持续性疲劳充分休息后仍存在的倦怠感可能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白血病、淋巴瘤等会导致贫血或细胞因子释放,引发持续疲乏。需结合血常规检查观察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变化,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或PET-CT检查。
3、长期低热37.5-38℃的反复低热超过2周需排查。肾癌、肝癌等实体瘤可能释放致热原,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常伴随周期性发热。建议记录体温曲线,排除结核、自身免疫病后需完善超声或增强CT检查。
4、异常出血非外伤性出血是重要警示信号。鼻咽癌可能导致回吸性血涕,结直肠癌易引发便血,子宫内膜癌常见绝经后阴道出血。需根据出血部位选择鼻咽镜、肠镜或妇科检查,同时排查凝血功能障碍等非肿瘤因素。
5、体表肿块快速增大或无痛性肿块需重视。乳腺癌常见单侧乳房硬结,甲状腺癌多表现为颈部结节,黑色素瘤常起源于色素痣形态改变。建议每月自检浅表淋巴结和皮肤,发现直径超过1厘米或短期增大的肿块应及时穿刺活检。
保持规律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关键。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胸部CT、胃肠镜及肿瘤标志物检测,女性需增加乳腺超声和宫颈TCT检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可降低约30%的癌症风险。出现上述症状时无须过度恐慌,但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诊断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