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是否患有抑郁症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专业医学评估,主要依据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或食欲改变等核心症状,以及心理量表筛查和医生面诊。
1、核心症状自查抑郁症典型表现为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可能伴随精力下降或过度疲劳。部分患者出现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显著增减导致体重波动。自我否定、注意力涣散、反复出现死亡念头也是常见表现。这些症状需每天存在且影响社会功能。
2、心理量表辅助可采用标准化量表初步筛查,如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包含9项症状评分,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主观感受。量表结果仅作参考,得分超过临界值提示需要专业评估。网络测试不能替代诊断,部分躯体疾病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3、排除生理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慢性疼痛等疾病可能模拟抑郁症状。医生会要求检测甲状腺激素、血常规、维生素D等指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药物也可能诱发抑郁状态,需详细提供用药史。
4、专科医生评估精神科医生通过结构化访谈确认症状是否符合ICD-11或DSM-5诊断标准,评估内容包括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等。可能要求填写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专业工具,同时排查双相障碍、焦虑症等共病情况。
5、病程特征观察抑郁症通常呈发作性病程,既往发作史是重要诊断依据。医生会询问家族精神疾病史,因遗传因素占发病风险的30-40%。晨重暮轻的昼夜节律变化、春季好发等特征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若怀疑患有抑郁症,建议记录每日情绪变化和躯体症状,避免自行使用网络测试结论替代医疗诊断。初期可至综合医院心理科或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诊断明确后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症状改善,家属应提供情感支持而非强行要求患者振作。抑郁症作为可治疗的疾病,早期规范干预多数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