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狂躁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通常需要专业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1、情绪高涨患者表现为异常兴奋或易怒,情绪波动剧烈且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因小事暴怒或过度乐观,常伴随自我评价过高、夸大自身能力等表现。情绪高涨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期间可能影响社交和判断力。临床常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碳酸锂片等稳定剂控制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2、思维奔逸患者思维速度显著加快,语言表达杂乱无章,话题跳跃频繁。可能出现意念飘忽、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妄想观念。这种状态会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部分患者会突然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心理治疗中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助药物干预,如喹硫平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活动增多表现为精力异常旺盛,睡眠需求减少却不感疲倦。患者可能不停忙碌但效率低下,频繁参与高风险行为如过度消费、鲁莽驾驶等。这种亢奋状态易引发躯体耗竭,需通过奥氮平片等药物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同时建议家属监督患者活动安全。
4、睡眠障碍典型特征是睡眠时间显著缩短却精力充沛,部分患者连续多日仅睡2-3小时。长期睡眠紊乱会加重情绪波动,形成恶性循环。除使用阿普唑仑片等镇静药物外,需配合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咖啡因等睡眠卫生管理。
5、认知功能损害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等症状,尤其在发作后期更为明显。这种损害可能涉及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需通过拉莫三嗪片等药物保护神经功能,并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改善。
狂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生活,避免熬夜和过度刺激。家属应学习识别发作先兆,如言语增多、购物欲增强等,及时陪同就医复查。饮食上限制咖啡、酒精等兴奋性物质摄入,适当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运动建议选择瑜伽、散步等舒缓项目,避免竞技性剧烈运动。症状稳定期可参与团体心理治疗,但发作期间须严格按医嘱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