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生虫后若无霉变或异味,一般可以食用,但需彻底清理虫体及虫卵。若已出现霉变或明显异味,则不建议继续食用。
大米生虫多因储存环境潮湿或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常见为米象等仓储害虫。这些昆虫本身无毒,但可能携带霉菌或细菌。处理时可先将米摊开晾晒,利用虫子避光特性驱离成虫,再用筛网过滤虫卵和杂质。淘米时反复搓洗可进一步清除残留。高温蒸煮能有效杀灭虫卵,确保食用安全。短期生虫未霉变的米营养价值损失较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仍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若大米出现结块、发绿或酸腐气味,表明已发生霉变,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这类变质大米即使高温烹煮也无法分解毒素,误食可能引起腹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风险。储存时应保持容器干燥密封,可放入花椒、大蒜等天然驱虫剂。购买时选择真空包装或小包装米,避免长期囤积。
日常储存大米建议使用密封性好的容器置于阴凉干燥处,夏季可冷藏保存。定期检查米缸底部是否有虫蛀粉末,发现生虫及时处理。对于婴幼儿、孕妇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建议优先选择新鲜无虫米。若食用生虫米后出现皮疹、腹泻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进食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