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可能由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戒酒、代谢干预、避免霉变食物等方式降低风险。
1、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硬化。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物。
2、长期酗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直接破坏肝细胞,每日饮酒超过40克持续5年以上风险显著增加。治疗核心是彻底戒酒,配合水飞蓟宾等护肝药物。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进展为肝癌。需控制体重、改善代谢,必要时使用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黄曲霉毒素暴露霉变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与TP53基因突变相关。应避免食用霉变花生玉米,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甲胎蛋白筛查。
保持合理体重、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肝癌,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或肝区疼痛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