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遇冷起疙瘩、遇热消退可能由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保暖措施、避免诱因等方式缓解。
1、寒冷性荨麻疹皮肤接触冷空气或冷水后出现风团,可能与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过敏反应有关。表现为瘙痒性红色隆起斑块,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
2、胆碱能性荨麻疹体温升高诱发乙酰胆碱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运动或热水浴后。症状为针尖大小丘疹伴灼热感,建议减少剧烈运动,必要时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非索非那定片、奥洛他定片。
3、皮肤划痕症机械刺激或温度变化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表现为皮肤受压后条索状隆起。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需检测甲状腺激素,可选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咪唑斯汀缓释片、苯磺贝他斯汀片。
4、血管神经性水肿遗传性或获得性C1酯酶抑制剂缺乏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常见于面部和四肢。急性发作需急诊处理,长期管理可选用赛庚啶片、酮替芬胶囊、阿伐斯汀胶囊等稳定肥大细胞膜药物。
日常需避免冷热骤变,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记录发作诱因及时就诊变态反应科或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