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劳损一般是可以按摩的,但需根据具体损伤程度和阶段决定。急性期红肿热痛时禁止按摩,慢性期或恢复期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按摩。
肌肉劳损后24-48小时内属于急性炎症期,此时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水肿明显,按摩可能加重出血和肿胀。此阶段应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制动、冰敷处理、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若强行按摩可能延长恢复时间,甚至导致二次损伤。临床常见因急性期不当按摩引发肌纤维撕裂加重的案例,表现为疼痛范围扩大、皮下淤青加重。
进入慢性期后,肌肉粘连和瘢痕组织形成可能影响功能恢复,此时按摩可发挥积极作用。推拿手法如揉捏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粘连;弹拨法则有助于分解纤维结节。专业康复师会根据劳损部位选择不同手法,如腰肌劳损常用掌根按揉法,颈肩劳损适用拇指点压法。研究显示规范按摩可使慢性肌肉劳损恢复周期缩短,同时改善局部代谢和柔韧性。
日常可配合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增强按摩效果,但需避开骨骼突起部位和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区。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及皮肤感染者应慎用按摩。若按摩后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停止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肌腱断裂等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