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一般能查出子宫内膜癌,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之一。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有核磁共振、超声检查、病理活检等。
核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优势,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异常、肌层浸润深度等关键信息。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核磁共振可检测到3毫米以上的病灶,典型表现为T2加权像上子宫内膜增厚伴信号不均。进展期病例中,核磁共振能准确判断肿瘤是否突破浆膜层或侵犯宫颈,这些信息对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部分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在核磁共振上可能表现为不典型征象。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萎缩或合并子宫肌瘤时,图像解读可能存在干扰。少数患者因体内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惧症或过度肥胖等因素无法完成核磁共振检查。对于微小病灶或早期病变,核磁共振可能漏诊概率会有所增加。
建议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合超声初步筛查。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活检是金标准。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异常阴道出血等预警症状,保持规律妇科体检,高危人群可考虑每年进行一次盆腔核磁共振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