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消瘦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排查疾病、增加运动量、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孩子消瘦可能与遗传因素、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慢性疾病、心理压力等原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家长需保证孩子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如鸡蛋羹、瘦肉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给孩子食用高糖零食或油炸食品,可将三餐改为五到六顿少量多餐。2岁以上儿童每日应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2、补充营养对于挑食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改善味觉,或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促进食欲。存在贫血症状时需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营养不良者可短期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家长不要自行购买保健品,须遵医嘱进行营养补充。
3、排查疾病消瘦伴随长期低热需排查结核感染,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确诊。反复腹痛腹泻可能提示乳糖不耐受或克罗恩病,需进行肠镜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会出现多食却体重下降,需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寄生虫感染会引起营养不良,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
4、增加运动量每日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能促进胃肠蠕动,6岁以上儿童可进行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后适当补充电解质水或香蕉等含钾食物。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家长应陪同孩子进行运动强度适中的游戏活动。
5、心理疏导学业压力或家庭变故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家长需观察孩子情绪变化。避免在餐桌上批评教育,可通过亲子烹饪培养进食兴趣。对于青春期女孩过度节食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住院患儿可配合沙盘游戏治疗改善进食障碍。
家长应每月测量并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图。学龄期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9-11小时,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保留营养,少用煎炸做法。若调整饮食2个月后体重仍无改善,或伴随发热、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到儿科或营养科就诊。日常可准备坚果、奶酪等健康零食作为加餐,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