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后排异反应主要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和血栓性微血管病等。排异反应可能由免疫系统异常、供受体配型差异、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
1. 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供体免疫细胞攻击受体组织的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期通常在移植后100天内发生,表现为皮肤红斑、腹泻、肝功能异常。慢性期可能影响多个器官,导致皮肤硬化、口腔干燥和关节挛缩。治疗需使用他克莫司软胶囊、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配合甲泼尼龙片控制炎症反应。日常需避免阳光直射,保持皮肤清洁湿润。
2. 感染症状免疫抑制状态下易发生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发热、咳嗽咳痰、口腔溃疡等症状。巨细胞病毒再激活可导致视网膜炎或肺炎,曲霉菌感染可能引发肺部浸润影。预防性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伏立康唑片等抗微生物药物,定期监测病毒载量。患者需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注意食物灭菌处理。
3. 肝静脉闭塞病预处理化疗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后,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区疼痛等门脉高压表现。严重时可进展至肝性脑病,实验室检查显示胆红素升高和转氨酶异常。使用去纤苷钠注射液改善微循环,必要时行血浆置换。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保持卧床休息。
4. 间质性肺炎放射性损伤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间质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磨玻璃样改变,肺功能检查提示弥散功能下降。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需机械通气支持。居家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避免接触粉尘刺激。
5. 血栓性微血管病移植相关内皮损伤引发微血栓形成,可见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模糊,实验室检查发现破碎红细胞。治疗采用血浆输注联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监测乳酸脱氢酶水平。保持适度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血管内溶血。
骨髓移植后需长期随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严格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刺激。居住环境保持通风清洁,定期进行肺功能和心脏超声评估。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心理支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可参加移植患者互助小组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