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基底部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骨基底部骨折通常由外伤撞击、骨质疏松、长期劳损、病理性骨折、高处坠落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患处,避免骨折端移位。手指骨基底部骨折可选用铝制夹板固定4-6周,足部骨折需穿戴步行靴。固定期间应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皮肤压迫或血液循环障碍需及时调整固定装置。
2、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肿胀,碳酸钙D3片补充骨骼修复所需钙质,骨肽注射液促进骨痂形成。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需联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破坏。服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同服增加胃肠刺激。
3、物理治疗骨折稳定2周后可开始超短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日1次连续10天。拆除固定装置后采用超声波治疗软化瘢痕组织,配合蜡疗增强关节活动度。治疗期间应遵循渐进原则,出现疼痛加剧需暂停并复查。
4、手术治疗涉及关节面或严重移位的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微型钢板或克氏针固定。术后48小时内冰敷减轻肿胀,2周后开始被动关节活动。老年患者可选择外固定支架减少手术创伤,但需加强针道消毒预防感染。
5、康复训练固定期可进行未受累关节的等长收缩训练,拆除外固定后逐步增加抗阻练习。手部骨折建议使用握力球恢复肌力,足部骨折采用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康复全程需配合冷热交替浴改善软组织弹性,6个月内避免剧烈冲撞运动。
恢复期应保证每日摄入800mg钙质和15μg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产品。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骼愈合,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筛查骨质疏松,中老年患者建议使用防滑垫预防二次跌倒。若出现固定松动、持续疼痛或皮肤发绀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