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一般不建议天天做,通常间隔2-3天进行一次为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皮肤灼伤或上火。
三伏天艾灸的频率需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调整。健康人群每周进行2-3次艾灸即可达到保健效果,每次时长控制在15-30分钟。常见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穴等可交替使用,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施灸。艾灸后需注意补充温水,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或冷饮,防止寒气入侵。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冷敷处理。
部分特殊人群需严格控制艾灸频率。阴虚火旺体质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潮热盗汗时,每周艾灸不超过1次。高血压患者应避开大椎、百会等升压穴位,孕妇禁用腰骶部及合谷穴。皮肤破损、高热期间或酒后均不宜施灸。糖尿病患者因感觉迟钝,需专人操作防止低温烫伤。
艾灸后宜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施灸部位清洁干燥。饮食上可搭配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辛辣燥热食物。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可按压内关穴缓解。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艾灸方案,配合舌脉诊断调整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