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是心肌细胞根据电生理特性划分的两类,主要区别在于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自律性及传导速度。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依赖钠离子快速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依赖钙离子缓慢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1、去极化速度快反应细胞去极化由钠离子通道快速激活介导,动作电位上升支陡峭,传导速度可达每秒数米。慢反应细胞依赖钙离子通道缓慢激活,动作电位上升支平缓,传导速度仅为每秒数厘米。这种差异导致快反应细胞能快速协调心脏收缩,而慢反应细胞主要起节律调控作用。
2、自律性差异慢反应细胞具有固有自律性,窦房结细胞每分钟可自发产生60-100次动作电位,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快反应细胞中仅浦肯野纤维有次级自律性,自律频率低于窦房结,通常在病理状态下才显现起搏功能。
3、传导特性快反应细胞通过缝隙连接形成低电阻通路,电信号在心室肌中传导速度可达每秒4米,确保心脏同步收缩。慢反应细胞间连接较少,房室结传导速度仅每秒0.02-0.05米,这种延迟有利于心房心室顺序充盈。
4、离子通道机制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由钠离子内流主导,1期有瞬时钾外流,2期形成钙内流与钾外流平衡的平台期。慢反应细胞0期由L型钙通道介导,缺乏明显1期和平台期,复极化过程更为缓慢。
5、病理意义快反应细胞易受缺血缺氧影响发生传导阻滞,慢反应细胞功能障碍常导致心动过缓。临床上胺碘酮可延长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维拉帕米则选择性抑制慢反应细胞钙通道,用于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
理解两类细胞的区别对心脏疾病诊疗有重要意义。日常需避免过度劳累、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干扰心肌电活动的因素,若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维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心脏电生理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