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中医对糖尿病及相关症状的统称,其病位主要涉及肺、胃、肾三脏,核心作用为调节水液代谢与能量转化。消渴的典型表现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与西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
1、肺燥津伤肺主宣发肃降,若肺阴不足则出现上消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肺燥津伤可能与长期外感燥邪、过食辛辣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消渴丸、玉泉丸等中成药,配合麦冬、沙参等养阴润肺药材。
2、胃热炽盛胃主受纳腐熟,胃火亢盛则引发中消症状,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胃热炽盛多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所致,易伴随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可选用黄连上清片、清胃黄连丸等清热泻火药物,饮食需避免辛辣油炸食物。
3、肾阴亏虚肾主水液蒸腾气化,肾阴不足导致下消症状,表现为尿频量多、腰膝酸软。肾阴亏虚常见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者,多伴随耳鸣头晕、潮热盗汗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滋补肾阴药物,配合黑芝麻、山药等食疗。
4、气阴两虚消渴日久可耗气伤阴,出现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等气阴两虚证。此证型多因病程迁延未愈,常伴随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可选用生脉饮、参芪降糖颗粒等益气养阴药物,日常可用西洋参、黄芪泡水代茶饮。
5、阴阳两虚疾病晚期可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阴阳两虚证,多因久病及肾、阴损及阳所致,常伴随面色苍白、浮肿等症状。治疗需阴阳双补,可遵医嘱使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温补肾阳药物,配合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
消渴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每日监测血糖变化,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原则,优先选择燕麦、荞麦等粗粮及绿叶蔬菜。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引发低血糖。若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并发症征兆,须立即就医进行眼底检查或神经功能评估。长期服药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中药调理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