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主要引起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多引起散发或小流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流行性感冒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要求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而感染。流感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通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南方地区可能出现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
预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措施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所含病毒株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当年流行株进行更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也有助于预防流感。流行季节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