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输血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维生素缺乏、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每日应保证适量红肉和深色蔬菜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长期素食者需特别注意膳食搭配。
2、补充铁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铁剂。铁剂治疗需持续3-6个月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不适等反应。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但应避免与抗酸药同服。
3、治疗原发病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需治疗胃溃疡或痔疮等原发病,月经过多者需妇科调理。慢性肾病贫血需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骨髓异常增生需配合免疫抑制剂。原发病控制后贫血症状多能逐步改善。
4、输血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重度贫血或急性失血患者需输血治疗,输注浓缩红细胞可快速改善缺氧症状。反复输血者需监测铁过载,遗传性贫血患者输血需配合去铁治疗。输血存在过敏反应等风险,须严格掌握指征。
5、中医调理气血两虚型贫血可用归脾丸、八珍颗粒等中成药,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食疗方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红枣枸杞粥等药膳。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脾胃虚弱者需先调理消化功能再补血。
贫血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日常可监测面色、指甲颜色等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育龄女性、孕妇、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应加强营养筛查。出现头晕心悸加重、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贫血未改善者需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