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代谢紊乱、感染、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透析、肾移植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多囊肾、Alport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与基因突变相关,表现为肾脏结构异常或功能缺陷。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如使用缬沙坦胶囊降低尿蛋白,或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筛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2、免疫异常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常见血尿伴水肿。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免疫反应相关,需肾活检确诊。治疗常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环磷酰胺片控制病情进展。日常需避免感染并限制盐分摄入。
3、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或高血压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降糖,同时服用厄贝沙坦片减少蛋白尿。定期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有助于早期发现肾损伤。
4、感染因素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见于儿童,表现为血尿伴眼睑浮肿。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需青霉素V钾片清除病原体。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随访尿检。
5、药物损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导致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夜尿增多和肾功能下降。确诊后需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用甲泼尼龙片减轻炎症反应。用药前应评估肾功能,避免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
预防肾病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出现持续泡沫尿或夜尿增多应及时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已有肾损伤者需每3-6个月复查。注意慎用解热镇痛药和中药马兜铃酸类制剂,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