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路感染可能由尿道结构异常、卫生习惯不良、憋尿行为、免疫力低下、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尿液浑浊或血尿等症状,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尿培养等方式确诊。
1、尿道结构异常先天性尿道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狭窄等可能导致尿液滞留,增加细菌滋生概率。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发热、排尿困难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轻度反流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预防感染,重度反流可能需要输尿管再植术。
2、卫生习惯不良排便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纸尿裤等行为易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建议家长教导女童从前向后清洁,男童清洗时需翻起包皮。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3、憋尿行为儿童因玩耍或害羞刻意憋尿,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削弱防御功能。家长需定时提醒排尿,学龄前儿童每2-3小时应排尿一次。可记录排尿日记评估排尿模式,必要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会降低抵抗力。患儿可能伴随机体乏力、生长迟缓等表现。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贫血儿童可配合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原发病。
5、病原体感染大肠埃希菌占儿童尿路感染病原体的80%以上,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地尼分散片,伴有发热时需联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治疗。
预防儿童尿路感染需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1000-1500毫升,避免穿紧身裤或久坐潮湿环境。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选择冬瓜、梨等利尿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腰痛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避免进展为肾盂肾炎。恢复期建议每月复查尿常规,连续3次正常方可停止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