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的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两大类。肾功能衰竭可能由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药物性肾损害、尿路梗阻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水肿、乏力、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原发病、透析治疗、肾移植等。
1、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在短时间内功能急剧下降的病理过程。可能与严重感染、大出血、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量突然减少、血肌酐快速升高、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治疗需立即纠正可逆因素,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注射液、碳酸氢钠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等。
2、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损害的终末阶段。常见于长期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皮肤瘙痒、骨痛、高血压难以控制等症状。治疗重点在于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终末期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常用药物有碳酸镧咀嚼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琥珀酸亚铁片等。
3、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发病之一。可能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典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等,同时控制血压和蛋白尿。
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至大量蛋白尿。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控制血糖,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同时管理血压和血脂。
5、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肾病是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持续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需积极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肾功能。
肾功能衰竭患者需严格遵循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等。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注意预防感染,出现水肿加重、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