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降温护理期间建议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体温监测频率需结合惊厥发作状态、降温效果、患儿意识反应、体温波动幅度及基础疾病情况综合调整。
1、惊厥发作期:
惊厥发作时应立即测量体温并启动物理降温,发作后15分钟内需复测体温。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就医,此时体温监测需与急救措施同步进行。
2、降温效果评估:
使用退热药物或温水擦浴后30分钟内必须复测体温,观察降温幅度是否达到每小时0.5-1℃的预期效果。若体温下降过快或出现寒战需调整降温强度。
3、意识状态变化:
患儿出现嗜睡、烦躁等意识改变时需缩短测温间隔至10-15分钟。警惕高热惊厥后继发脑水肿可能,持续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
4、体温波动特征:
体温处于上升期每小时升高≥1℃或超过39℃时需加密监测。体温稳定在38℃以下后可延长至1小时测量,但仍需观察是否有手脚冰凉等体温骤升前兆。
5、基础疾病影响:
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基础病患儿,体温监测需保持15分钟间隔直至完全退热。早产儿或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需直接送医。
护理期间除定时测温外,建议保持室温25℃左右,穿着纯棉单衣利于散热。可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等刺激性降温方式。惊厥发作时应侧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供医生参考。退热后仍需观察24小时体温变化,警惕热性惊厥复发。
脑外伤病人持续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环境调节、液体补充、感染控制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中枢性发热、感染性发热、脱水、药物反应、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大血管流经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免酒精擦浴以防皮肤吸收中毒。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使用降温毯,注意监测皮肤情况防止冻伤。物理降温适用于中枢性发热及轻度感染性发热。
2、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是脑外伤发热的首选药物,具有中枢降温作用且不影响凝血功能。布洛芬可用于非消化道出血患者,吲哚美辛栓剂适用于顽固性高热。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环境调节:
保持病房温度22-24摄氏度,湿度50%-60%。减少被褥覆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患者。良好的环境调节能减少机体产热,辅助物理降温效果。
4、液体补充:
发热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每日饮水量应达2000-2500毫升。可选用淡盐水、果汁或口服补液盐,昏迷患者需静脉补液。充足液体补充能促进散热,预防脱水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感染控制:
排查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颅内感染等常见感染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适用于多数革兰阴性菌感染,万古霉素用于耐药菌感染。定期更换导管,加强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预防吸入性肺炎。
脑外伤发热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热型。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如鱼汤、蒸蛋、果蔬汁等易消化食物。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昏迷患者可通过鼻饲补充营养。适当抬高床头促进静脉回流,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恢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若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或伴有意识障碍加重,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