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惊症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年龄增长自愈,少数持续存在的情况需就医干预。夜惊症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或恐惧,通常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儿童夜惊症常见于3-12岁儿童,深度睡眠阶段出现短暂觉醒障碍是主要诱因。这种睡眠紊乱多由大脑调控睡眠-觉醒的神经环路未完善导致,白天过度疲劳、睡前兴奋或家庭环境压力可能加重症状。多数患儿发作频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前症状多可消失,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家长可通过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刺激性活动、保持卧室安静舒适等方式帮助改善。
约两成患儿症状可能持续至成年期,若每周发作超过3次或伴随梦游、尿床等行为需警惕病理性因素。癫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遗传性睡眠障碍等疾病可能表现为顽固性夜惊,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排除器质性疾病。持续性夜惊可能影响日间认知功能,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氯硝西泮、地西泮等抗焦虑药物调节睡眠周期。
家长应记录孩子夜惊发作的时间频率和诱因,避免白天过度疲劳或情绪波动。睡前1小时可进行温水浴、亲子阅读等放松活动,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摄氏度为宜。若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或伴随攻击行为,需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