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后小肚子疼可能由盆腔充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黄体破裂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盆腔充血:
月经结束后盆腔血管收缩不完全可能导致持续充血,表现为下腹隐痛或坠胀感。这种情况通常属于生理性反应,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同样会出血脱落,可能刺激盆腔组织引发疼痛。这类疼痛多呈周期性加重,可能伴随性交痛或不孕。确诊需通过腹腔镜检查,治疗可选择孕三烯酮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手术清除病灶。
3、盆腔炎:
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下腹持续性疼痛,可能伴有异常分泌物或发热。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球菌和衣原体,需进行分泌物培养确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慢性炎症可能造成输卵管粘连需手术松解。
4、黄体破裂:
月经后期黄体囊肿可能因外力或自发破裂,引发突发性剧痛伴腹腔内出血。疼痛多发生在排卵后1周左右,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轻度出血可保守治疗,大量出血需急诊腹腔镜止血手术。
5、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或尿道炎可能因月经期卫生习惯改变而诱发,表现为下腹隐痛伴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磷霉素氨丁三醇或左氧氟沙星。
建议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经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适量食用姜茶、红糖水等温性饮品。可进行温和的下腹按摩或瑜伽猫式伸展,避免剧烈运动。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妇科检查、超声等辅助诊断。记录疼痛发作时间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