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荨麻疹的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湿疹的治疗侧重皮肤屏障修复与抗炎,荨麻疹则以抗过敏和阻断组胺释放为主,具体差异体现在药物选择、物理治疗和生活管理三个方面。
1、药物差异:
湿疹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炎症,严重时需配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急性发作可联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两类疾病均需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类药膏。
2、物理治疗:
湿疹患者推荐短期紫外线光疗促进皮肤修复,需严格控时避免灼伤;荨麻疹发作期可采用冷敷收缩血管缓解风团,但温度过低可能诱发寒冷性荨麻疹。两者均需避免热水烫洗,湿疹患者沐浴后需立即涂抹保湿霜。
3、诱因管理:
湿疹需重点规避干燥环境、化学洗涤剂等刺激因素,保持环境湿度40%-60%;荨麻疹应记录过敏日记排查食物如海鲜、坚果、药物如青霉素等诱因,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两者均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
4、病程干预:
慢性湿疹需长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可间歇使用弱效激素;慢性荨麻疹疗程通常持续3-6个月,症状控制后逐步减药。急性荨麻疹伴喉头水肿需立即就医,渗出性湿疹继发感染时需抗生素治疗。
5、特殊人群:
孕妇湿疹首选氧化锌软膏等物理屏障剂,哺乳期荨麻疹慎用赛庚啶;儿童湿疹需加强润肤剂使用频率,儿童荨麻疹避免使用苯海拉明等中枢抑制药物。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湿疹患者日常应选择无香料低敏润肤霜,沐浴水温控制在32-37摄氏度,每周使用量不少于200克;荨麻疹患者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家中备应急抗组胺药。两者均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焦虑情绪诱发症状加重,合并哮喘或过敏性鼻炎者需同步治疗基础疾病。急性期饮食宜清淡,慢性患者可尝试记录食物日记排查诱因,但无需盲目忌口导致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