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胃溃疡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外科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恶性胃溃疡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恶性胃溃疡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早期恶性胃溃疡,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创伤小且恢复快。外科手术切除适用于进展期恶性胃溃疡,常见术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需结合淋巴结清扫。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顺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可抑制癌细胞扩散。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如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恶性胃溃疡的重要诱因,可通过碳13呼气试验检测,根治方案包含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建议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与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相关,表现为胃酸分泌异常和黏液减少。遗传因素涉及CDH1基因突变等,有家族史者需定期胃镜筛查。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摄入过多等,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恶性胃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胃黏膜损伤,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术后患者需少量多餐,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预防贫血。定期复查胃镜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复发,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对缓解治疗焦虑很重要,可加入患者互助小组获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