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菌感染可能由产道定植菌上行感染、皮肤黏膜屏障不完善、医疗器械污染、医护人员手部带菌、母乳污染等原因引起。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更易发生严重感染,需高度警惕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
1、产道定植菌上行感染母体生殖道携带的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感染新生儿。这类感染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呼吸急促、体温不稳定。孕晚期进行生殖道细菌筛查有助于预防,阳性孕妇需在产时使用抗生素。新生儿出现嗜睡、喂养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2、皮肤黏膜屏障不完善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脐带残端未完全愈合,易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入侵门户。护理时需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使用无菌棉签蘸取医用酒精消毒。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更弱,需在温箱中实行保护性隔离。出现脐周红肿、脓性分泌物等表现需及时进行细菌培养。
3、医疗器械污染呼吸机管路、留置针等医疗装置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铜绿假单胞菌等院内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严格执行器械灭菌规范,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包括半卧位喂养、定期口腔护理。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血氧下降时需考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医护人员手部带菌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未规范手卫生可能传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耐药菌。新生儿病区需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家长探视时同样需洗手消毒,避免佩戴首饰或涂抹护手霜。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需单间隔离,医疗废物专门处理。
5、母乳污染母亲乳头皲裂或乳腺炎时,乳汁可能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哺乳前应清洁乳头,乳汁挤出后室温存放不超过4小时。早产儿建议使用巴氏消毒母乳,免疫缺陷患儿需检测母乳细菌含量。出现腹泻、腹胀等喂养不耐受表现时需暂停母乳并送检培养。
预防新生儿细菌感染需从围产期开始管理,孕妇应定期进行尿培养和生殖道分泌物检查。分娩时避免不必要的产科干预,新生儿护理强调手卫生和环境消毒。母乳喂养者需注意乳房护理,人工喂养需严格消毒奶具。出现皮肤脓疱疹、反应低下等警示症状时,家长应立即送医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必要时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医疗机构需建立新生儿感染预警系统,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实施主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