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调整饮食结构、治疗原发病、改善吸收功能、预防反复发作等方式改善。儿童贫血多由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失血、吸收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补充铁剂缺铁性贫血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铁剂宜在两餐间服用,避免与牛奶、钙剂同服影响吸收。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铁剂治疗通常需持续至铁蛋白恢复正常后2个月。
2、调整饮食结构每日保证适量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血红素铁摄入,配合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婴幼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学龄儿童需纠正挑食习惯。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正餐进食,奶制品每日建议不超过500毫升。
3、治疗原发病寄生虫感染需进行驱虫治疗,慢性消化道出血需排查消化道畸形或炎症性肠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需根据类型选择脾切除或输血治疗。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贫血待感染控制后血红蛋白多可自行回升。
4、改善吸收功能合并乳糜泻患儿需严格无麸质饮食,慢性腹泻患者需排查食物过敏原。胃酸缺乏者可短期补充维生素C增强铁吸收,肠道菌群紊乱建议补充益生菌。锌缺乏会影响味觉进而加重厌食,需同步检测微量元素。
5、预防反复发作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应从2月龄开始预防性补铁。青春期女孩需关注月经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周期性补铁。定期进行血常规筛查,建立贫血管理档案。家庭成员需共同学习贫血防治知识,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补血食物。
家长应记录患儿每日饮食情况,观察面色、指甲、唇色等变化,避免盲目使用补血保健品。烹调时选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餐后1小时内不宜饮用浓茶。贫血纠正后仍需维持3-6个月富铁饮食,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造血功能。若出现心悸、气促等严重症状,或补铁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未上升,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