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包括腹痛、腹泻、发热和黏液脓血便。其病因与饮食不洁、接触感染源、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注意补液和饮食调理。
1、病因分析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卫生条件差等是主要传播途径。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也增加了细菌繁殖和传播的风险。
2、主要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常为黏液脓血便)、发热、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需及时就医。
3、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 补液治疗:腹泻和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 饮食调理:发病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
4、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水,饭前便后洗手。
- 改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避免细菌滋生。
-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细菌性痢疾虽然常见,但通过及时治疗和科学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传播风险。若出现严重症状,如高热、持续腹泻或脱水,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