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被蚊子叮咬后局部肿胀明显可通过冷敷缓解、外用药物涂抹、避免抓挠、观察过敏反应、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蚊虫叮咬引发的肿胀通常由蚊虫唾液蛋白过敏反应、局部炎症反应、皮肤屏障脆弱、继发感染、个体敏感差异等因素引起。
1、冷敷缓解:
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或冷藏后的生理盐水棉片轻敷肿胀处,每次不超过5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渗出,缓解瘙痒和肿胀感。注意避免冻伤,皮肤破损时禁用。
2、外用药物涂抹: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等抗过敏外用药。婴幼儿皮肤吸收率高,需避免含薄荷脑、樟脑等刺激成分的药物。涂抹前清洁双手,破损皮肤需先消毒。
3、避免抓挠:
修剪婴儿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抓破皮肤引发感染。可通过拍打、轻压替代抓挠缓解痒感。衣物选择透气纯棉材质,减少摩擦刺激。
4、观察过敏反应:
警惕全身性过敏症状如呼吸急促、眼睑肿胀、皮疹扩散等。蚊虫叮咬可能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婴幼儿气道狭窄更易出现危险,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
出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硬肿、化脓渗液、发热或持续72小时不缓解时需儿科就诊。医生可能开具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严重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保持婴儿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安装蚊帐物理防蚊优于化学驱蚊剂。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日常可用维生素B1水溶液轻擦皮肤,其特殊气味有驱蚊效果但需测试耐受性。被叮咬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加速血液循环,洗澡水温不超过38℃。选择婴幼儿专用驱蚊产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避蚊胺浓度不得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