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可能由痔疮、肛乳头肥大、直肠脱垂、炎症性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原因引起。肛门息肉通常表现为排便出血、肛门异物感、疼痛等症状,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痔疮痔疮是肛门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长期便秘或久坐可能诱发。痔疮引起的肛门息肉多伴随便后滴血、肛门瘙痒,早期可通过高纤维饮食改善排便,温水坐浴缓解症状。若反复出血需考虑胶圈套扎术或痔切除术。
2、肛乳头肥大肛乳头因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排便时可能出现白色瘤状物脱出。通常无痛感但可能引起肛门坠胀,确诊需肛门指检或肠镜。较小病灶可外用硝酸甘油软膏,较大息肉需行肛乳头切除术。
3、直肠脱垂直肠黏膜层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形成息肉样肿物,常见于老年人和产后女性。初期表现为排便时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法复位。重度脱垂需行直肠悬吊固定术,合并失禁时需同时修补肛门括约肌。
4、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可能导致炎性息肉,常伴腹泻、黏液脓血便。需通过肠镜活检鉴别,急性期可用美沙拉嗪栓剂控制炎症,顽固病例需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病程超过10年者需定期筛查癌变。
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疾病导致结直肠多发腺瘤性息肉,青少年期即可出现肛门息肉。典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伴血便,基因检测可确诊。建议20岁前完成全结肠切除术,术后需终身随访胃十二指肠息肉。
发现肛门息肉应避免用力排便和久蹲,每日温水坐浴可减轻不适。饮食需增加燕麦、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饮食。出血期间暂停骑自行车等增加腹压的运动,术后两周内避免提重物。定期复查肛门镜观察息肉变化,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3年进行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