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短效避孕药需注意规律用药、禁忌人群筛查、药物相互作用监测、异常症状观察及定期体检。短效避孕药是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方制剂,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及宫颈黏液性状达到避孕效果。
1、规律用药每日固定时间服用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漏服超过12小时需补服并采取额外避孕措施。常见药物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服用前需阅读说明书明确具体补服规则。建议设置服药提醒避免遗漏,连续漏服两粒以上需咨询医生调整周期。
2、禁忌筛查哺乳期女性、35岁以上吸烟者、有静脉血栓病史、严重肝病或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禁用。用药前需测量血压、评估家族血栓史,进行乳腺和妇科检查。偏头痛伴随视觉先兆、未控制的高血压等相对禁忌症需医生权衡利弊。
3、药物相互作用利福平、苯妥英钠等肝酶诱导剂会降低药效,需调整剂量或改用其他避孕方式。抗生素如青霉素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影响雌激素重吸收,建议用药期间加用屏障避孕法。中草药圣约翰草提取物也会加速药物代谢。
4、症状观察持续头痛、胸痛、视觉异常可能提示血栓形成,需立即停药就医。服药初期可能出现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等反应,通常2-3个月经周期后缓解。如出现严重抑郁情绪、黄疸或血压显著升高应终止用药。
5、定期体检每年需复查肝肾功能、血脂及凝血功能,长期服药者每2年评估血栓风险。妇科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40岁以上女性建议增加骨密度检测。出现异常阴道出血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病变。
服用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叶酸,限制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适度运动可降低血栓风险。建议每3-5年更换避孕方式,长期使用需医生评估获益风险比。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面部水肿、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处理。避孕药不能预防性传播疾病,高风险性行为仍需配合安全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