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值在-2.5以下的骨质疏松属于严重骨量减少,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主要有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及跌倒预防。
1、钙剂与维生素D: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成人每日需摄入1000-1200毫克钙,维生素D建议每日800-1000国际单位。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补充,必要时使用碳酸钙、骨化三醇等制剂。
2、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能刺激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适用于骨折高风险患者,使用期间需监测血钙水平。
4、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可刺激骨形成。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因摄入。保持适当日晒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
5、跌倒预防:
改善居家环境,消除地面障碍物,浴室加装防滑垫。视力障碍者需配戴合适眼镜,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
骨质疏松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瑜伽等低冲击性项目,避免剧烈扭转或弯腰动作。日常注意保持正确姿势,搬运重物时使用腿部力量而非腰部。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穿戴防滑鞋具。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明显缩短时需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