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年龄标准主要取决于患者骨质状况与基础疾病,通常适用于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手术适应症评估需综合考量骨密度、骨折稳定性、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及合并症等因素。
1、骨质疏松评估:
椎体成形术主要针对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增高,骨密度T值≤-2.5是重要参考指标。术前需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评估骨质状况,合并椎体骨折影像学证据时手术获益更明确。
2、骨折稳定性判断:
手术适用于无神经压迫的稳定性骨折。若椎体后壁完整、椎管占位<20%、无进行性神经损伤,可考虑微创手术。对于爆裂性骨折或伴有神经症状者,需优先考虑开放性减压固定手术。
3、疼痛持续时间:
保守治疗4-6周后仍存在中重度疼痛是手术指征之一。急性期骨折在严格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无效时,80岁以下患者手术风险收益比更优。高龄患者需额外评估心肺功能储备。
4、基础疾病控制: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空腹血糖<10mmol/L。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感染活动期患者应暂缓手术,80岁以上患者需多学科团队评估手术耐受性。
5、预期寿命评估:
对于预期生存期>1年的患者手术价值更高。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结合原发肿瘤治疗周期综合判断。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通常建议保守治疗,除非存在顽固性疼痛影响基本生活。
术后康复需注重渐进式功能锻炼,初期以床上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2周后逐步过渡到腰背肌功能训练。饮食应保证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维生素D800-1000IU,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产品。避免弯腰提重物、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建议使用助行器辅助活动3个月。定期复查骨密度及脊柱X线,持续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至少1年,预防再骨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