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排便习惯未建立、肠道功能紊乱、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
1、饮食结构不合理辅食添加过早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常见诱因。母乳喂养转为配方奶时未循序渐进,或过早引入高蛋白低纤维食物如肉类、奶酪,可能导致大便干结。6月龄后未及时添加西蓝花、梨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肠道蠕动减缓。
2、水分摄入不足婴幼儿肾脏浓缩功能不完善,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00-150毫升液体摄入。配方奶冲泡过浓、出汗后未及时补水、发热时水分消耗增加等情况,均会使结肠重吸收水分增多,导致粪便硬化。母乳喂养儿在炎热季节也需适量喂水。
3、排便习惯未建立18月龄后未进行规律排便训练,或因玩耍刻意憋便,会使直肠敏感性降低。使用不合适尺寸的便盆造成恐惧心理,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持续紧张,可能形成功能性便秘。建议固定餐后20分钟进行5分钟如厕练习。
4、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衡与便秘密切相关,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感染性腹泻后肠黏膜损伤有关。部分患儿伴随肠绞痛、腹胀等症状,粪便中可见未消化奶瓣。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帮助恢复微生态平衡。
5、先天性巨结肠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病变肠段持续性收缩,近端结肠扩张积便。新生儿期即可出现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幼儿期表现为顽固性便秘伴生长发育迟缓。需通过钡剂灌肠和直肠活检确诊,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家长应记录宝宝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布里斯托大便分类中1-2型提示便秘。增加爬行等腹部加压运动,顺时针按摩脐周每天3次每次5分钟。便秘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呕吐时需就医,禁用开塞露等刺激性通便剂。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自身膳食纤维摄入,配方奶喂养儿可尝试添加含低聚果糖的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