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后滴漏综合征可通过鼻腔冲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鼻后滴漏综合征通常由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胃食管反流、鼻腔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器清洁鼻腔,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倒流。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配合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合并感染时可选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缓解鼻塞。每日重复进行1-2次,水温保持接近体温。
2、药物治疗氯雷他定片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后滴漏,可抑制组胺释放。鼻窦炎患者需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胃食管反流患者需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控制胃酸反流。
3、物理治疗鼻腔负压置换适用于儿童腺样体肥大患者,通过负压吸引清除窦腔分泌物。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可减轻下呼吸道刺激症状,尤其适合合并咳嗽变异性哮喘者。治疗频率为每周2-3次,需持续4-8周。
4、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患者可进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疗程3-5年。血清IgE检测值超过100IU/ml时,可考虑注射奥马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肺功能和过敏原抗体水平。
5、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者需行鼻中隔成形术矫正结构异常,伴有鼻息肉时需结合鼻内镜手术。儿童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超过70%时,建议行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需使用海水鼻腔喷雾器保持创面湿润。
鼻后滴漏综合征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和床上用品。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刺激,避免用力擤鼻导致分泌物进入中耳。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耳闷、听力下降时需及时复查鼻咽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