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下间隙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热敷、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眶下间隙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外伤、鼻窦炎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眶下间隙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3次、头孢克肟片200mg,每日2次、克林霉素胶囊300mg,每日3次。用药期间需遵医嘱,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2、局部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将温热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3、手术引流:当感染形成脓肿时,需通过手术切开引流。常见手术方式包括眶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内镜下脓肿引流术。手术可有效清除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促进愈合。
4、口腔护理:牙源性感染是眶下间隙感染的常见原因,需加强口腔卫生。每日刷牙2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预防龋齿和牙周病。
5、鼻窦炎治疗:鼻窦炎可能引发眶下间隙感染,需积极治疗。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通畅。严重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次1喷,每日2次。
日常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增强免疫力。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