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发病后3-7天内最危险,危险程度主要与脑水肿高峰期、并发症风险、梗死灶扩大、再灌注损伤、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1、脑水肿高峰期脑梗死后48-72小时是脑水肿的高峰期,由于缺血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叠加,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此时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必要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压,避免脑疝形成。
2、并发症风险发病后1周内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肢体活动障碍会增加血栓形成概率。早期康复训练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风险。
3、梗死灶扩大部分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可能出现梗死灶扩大,与侧支循环代偿不足或血栓进展有关。持续神经功能恶化是重要预警信号,需通过CT灌注或MRI-DWI序列评估缺血半暗带情况。
4、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通后24-48小时可能发生再灌注损伤,自由基大量产生导致出血转化。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加重出血风险。
5、个体差异基础疾病会影响危险期持续时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能延长脑水肿期,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出血转化。年龄大于80岁或多发脑梗死的患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至2周。
脑梗急性期护理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饮食选择低盐低脂流质,吞咽困难者采用鼻饲喂养。康复训练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训练。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控制体温低于38摄氏度。家属需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出院后继续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二级预防药物,定期复查血脂和颈动脉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