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呼吸机可能引发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氧中毒、血流动力学紊乱、胃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呼吸机是重症监护中的重要设备,但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1、气压伤机械通气时肺泡内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肺组织损伤,表现为气胸、纵隔气肿等。压力控制模式较容量控制模式更易发生气压伤,需根据患者肺顺应性调整通气参数。高频振荡通气可降低气压伤风险,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管插管破坏呼吸道防御机制,呼吸机管路成为细菌滋生场所,48小时后发生率显著升高。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抬高床头30-45度、定期口腔护理可降低发生率。确诊需结合胸部影像学、痰培养及临床评分系统。
3、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可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FiO2超过60%持续24小时即存在风险。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顺应性下降。通过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将FiO2维持在最低有效水平可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新生儿氧中毒的特殊表现。
4、血流动力学紊乱正压通气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内源性PEEP引发的低血压。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指导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有助于减轻循环抑制。
5、胃肠功能障碍正压通气影响腹腔脏器灌注,表现为胃肠胀气、应激性溃疡。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质子泵抑制剂能预防消化道出血。腹内压监测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高危患者尤为重要。
呼吸机使用期间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脱机时机。护理需注重气道湿化、体位管理及镇静镇痛策略优化。营养支持建议采用低糖高蛋白配方,补充谷氨酰胺等免疫营养素。康复期患者可进行呼吸肌训练,逐步恢复膈肌功能。家属应学会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颜色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