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可病毒疹是由埃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变,主要表现为发热伴随红色斑丘疹,常见于儿童。埃可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引发多种临床表现,其中皮疹是较典型的症状之一。
1、发病机制埃可病毒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后,在肠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液播散至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真皮层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特征性红色斑疹或丘疹。病毒还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心肌等组织,但多数感染仅表现为自限性皮疹。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持续2-3天后出现弥漫性粉红色斑丘疹,直径2-4毫米,压之褪色。皮疹多始发于面部,后蔓延至躯干和四肢,不伴瘙痒或轻微瘙痒。部分患者伴随咽峡炎、口腔黏膜疹、结膜炎等表现。婴幼儿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极少数病例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皮疹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咽拭子或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培养可确诊。血清学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需与风疹、麻疹、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皮疹进行鉴别,特别注意皮疹分布特点和伴随症状差异。
4、治疗措施本病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皮疹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重症病例可考虑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需及时住院观察。禁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毒复制。病程中应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5、预防护理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后需严格洗手,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补充维生素C和水分。密切观察体温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出现嗜睡、抽搐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埃可病毒疹患者应居家隔离至皮疹完全消退,通常需要7-10天。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家长应定期对儿童玩具、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做好环境终末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