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炎症、肠粘连、蛔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复位、药物治疗、手术松解、驱虫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或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时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颠茄合剂、开塞露注射液、生理盐水灌肠液。
2、先天性肠道畸形先天性肠闭锁或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可导致完全性梗阻,新生儿期即出现胆汁性呕吐、腹胀。需手术矫正畸形,术前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术后可能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等。
3、肠道炎症急性胃肠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引起肠壁水肿导致梗阻,多伴发热、腹泻。需禁食并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4、肠粘连腹部手术后形成的粘连带可能压迫肠管,表现为反复腹痛、呕吐。轻度可通过禁食和甘油灌肠剂缓解,严重粘连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可能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5、蛔虫感染蛔虫团块堵塞肠腔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儿童,伴随脐周绞痛、营养不良。可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梗阻严重时需手术取虫,配合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止痛。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腹痛特点与排便情况,发病期间严格遵医嘱禁食。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避免食用粗纤维食物。定期驱虫、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可预防寄生虫性梗阻,术后患儿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使用泻药或止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