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痛通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主要集中在耻骨上方至肚脐之间的区域,可能伴随腰部酸痛或大腿根部放射痛。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后者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引起。
1. 下腹正中痛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部,呈阵发性绞痛或坠胀感。这种疼痛在经期第一天最明显,可能伴随恶心、腹泻等前列腺素过量反应。热敷、适度运动或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等药物可缓解症状。
2. 腰骶部酸痛盆腔充血和子宫后倾可能引发腰骶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可向尾骨区域放射。此类疼痛在久坐或久站后加重,建议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必要时可通过盆底肌放松训练改善症状。
3. 单侧下腹痛若疼痛固定于单侧下腹且程度剧烈,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卵巢囊肿等病变。这类疼痛常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超声检查可帮助鉴别,药物治疗可选择孕三烯酮、达那唑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4. 全腹弥漫痛盆腔炎性疾病可能导致全下腹弥漫性疼痛,伴随发热或异常分泌物。这种情况需要抗生素治疗,常见用药包括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或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同时需排查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
5. 放射至大腿痛严重子宫收缩可能刺激闭孔神经,导致疼痛向大腿内侧放射。这种牵涉痛通常与原发性痛经相关,可通过局部热敷、低剂量避孕药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中医针灸三阴交等穴位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建议记录疼痛的具体位置、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经期摄入生冷食物和咖啡因,保持腹部保暖。若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非经期疼痛、异常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妇科排查器质性疾病。规律作息和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瑜伽中的婴儿式等动作也能缓解肌肉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