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偶发且无症状的生理性心律失常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而持续性或伴随心悸、晕厥等症状的病理性心律失常需及时干预。主要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不全等类型。
1、房性早搏房性早搏多与情绪紧张、咖啡因摄入有关,表现为心跳漏跳感。若无器质性心脏病,可通过减少刺激性饮品、调节作息改善。若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需使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
2、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常见于心肌缺血或电解质紊乱,症状包括心前区撞击感。轻度早搏可通过补充钾镁制剂缓解,频发或多源性早搏需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严重者需评估射频消融手术指征。
3、心房颤动心房颤动需积极治疗以预防脑栓塞,常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抗凝,配合地高辛控制心室率。持续性房颤可考虑电复律或导管消融,同时需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诱因。
4、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属于急症,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急性发作时需静脉注射胺碘酮或同步电复律,慢性患者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病因多与心肌梗死、心肌病相关,需完善冠脉造影检查。
5、窦房结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表现为严重心动过缓,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改善症状。药物如阿托品仅适用于临时应急,长期治疗需纠正低氧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
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限制酒精及高咖啡因饮食。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出现持续胸痛、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日常可练习深呼吸等放松技巧,维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自主神经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