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可能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生殖器官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终止妊娠的现象,可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
1、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无法继续妊娠。这种情况多为偶发事件,与父母染色体异常关系不大。对于反复流产的夫妇,建议进行染色体检查以排除遗传因素。
2、母体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流产。黄体功能不全会影响孕激素分泌,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增加流产风险。良好的内分泌状态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
3、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等生殖器官结构异常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子宫纵隔、双角子宫等先天性畸形可能限制胚胎发育空间。宫颈机能不全多在妊娠中期导致无痛性宫颈扩张引发流产。部分生殖器官异常可通过手术矫正。
4、感染因素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导致流产。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发育异常或死亡。孕期应避免接触生肉、猫粪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接种相关疫苗可预防部分感染。
5、免疫因素母体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将胚胎识别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流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流产风险较高。部分患者可通过免疫调节治疗改善妊娠结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流产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孕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良好心态。如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流产后建议休养3-6个月再考虑再次怀孕,期间可通过中医调理、营养补充等方式改善体质。对于反复流产患者,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明确原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