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否拉肚子可通过观察排便次数、性状、颜色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主要有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改变、颜色异常、气味变化、伴随哭闹或发热等症状。
1、排便频率异常健康母乳喂养婴儿每日排便2-5次为正常范围,若突然增至8-10次或超过喂养次数需警惕。配方奶粉喂养婴儿通常每日1-3次,若排便间隔缩短至1-2小时连续出现,或每日超过5次稀便则属异常。早产儿及6月龄以上添加辅食的婴儿,排便频率突然增加50%以上具有提示意义。
2、粪便性状改变正常母乳喂养婴儿粪便呈糊状或软膏样,配方奶粉喂养婴儿粪便稍成形。腹泻时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表现为蛋花汤样、水样或喷射状排出,尿布吸收层可见明显液体渗透环。黏液便、泡沫便或肉眼可见未消化奶瓣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时,提示可能存在消化吸收不良。
3、颜色异常母乳喂养婴儿正常粪便为金黄色,奶粉喂养呈淡黄色。绿色稀便可能因肠道蠕动过快导致胆绿素未充分还原,灰白色便需警惕胆道梗阻,血丝便或果酱样便提示细菌性肠炎或肠套叠可能。但需排除母亲乳头皲裂出血或辅食中的火龙果等染色食物干扰。
4、气味变化母乳喂养婴儿粪便通常有轻微酸味,奶粉喂养气味稍重。若出现刺鼻腐臭味可能伴随细菌感染,腥臭味需考虑出血性肠炎,发酵过度的甜臭味常见于乳糖不耐受。气味改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单一气味变化可能因母亲饮食结构调整引起。
5、伴随症状腹泻若伴随阵发性哭闹、拒食、精神萎靡或体温超过38℃,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腹泻。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6月龄以下婴儿出现呕吐、血便或腹胀时,应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重症。
家长应记录婴儿24小时排便日记,包括次数、性状照片、喂养时间及异常表现。母乳喂养母亲需暂时回避高脂、高糖及可疑过敏食物。每次排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并涂抹护臀霜,预防尿布皮炎。使用口服补液盐Ⅲ时需按说明书配制,避免自行添加糖分。若腹泻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任何脱水体征,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就诊。